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中国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关情况

2024-10-20 06:00 行业动态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赤飚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司长杨小宇先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局长朱俊强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王赤先生。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在这里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以下简称“规划”)。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为落实习“必须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相关工作部署,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制定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空间科学任务部署、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

  首先,我介绍一下规划的编制过程,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统筹协同,坚持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规划编制凝聚了全国空间科学领域广大专家学者的智慧。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行业部门等相关领域的5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了规划编制。历时2年多,在广泛征求和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了首个国家空间科学规划。

  总目标是:梯次布局和论证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任务,统筹和强化任务驱动的基础研究,打造空间科学高水平人才队伍,不断取得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原创成果,实现空间科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跻身国际前列,成为空间科学强国。

  主题1“极端宇宙”。主要是探索宇宙的起源与演化,揭示极端宇宙条件下的物理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趋势包括:暗物质与极端宇宙、宇宙起源与演化、宇宙重子物质探测。

  主题2“时空涟漪”。主要是探测中低频引力波、原初引力波,揭示引力与时空本质。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趋势是空间引力波探测。

  主题3“日地全景”。主要是探索地球、太阳和日球层,揭示日地复杂系统、太阳与太阳系整体联系的物理过程与规律。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趋势包括:地球循环系统、地月综合观测、空间天气探测、太阳立体探测、外日球层探测。

  主题4“宜居行星”。主要是探索太阳系天体和系外行星的宜居性,开展地外生命探寻。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趋势包括:可持续发展、太阳系考古、行星圈层刻画、地外生命探寻、系外行星探测。

  主题5“太空格物”。主要是揭示太空条件下的物质运动和生命活动规律,深化对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等基础物理的认知。该主题下的优先发展趋势包括:微重力科学、量子力学与广义相对论、空间生命科学等。

  再就是,规划提出了至2050年我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年,运营中国空间站,实施载人月球探测、探月工程四期与行星探测工程,论证立项5~8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形成若干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第二阶段,20282035年,继续运营中国空间站,论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国际月球科研站等科学任务,论证实施约15项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取得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创成果。

  第三阶段,20362050年,论证实施30余项空间科学任务,重要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最后,为保障规划的实施,我们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的发挥新型制优势。进一步强化组织实施,保障财政投入,夯实基础能力,深化国际合作,加强科学普及,持续推动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建设。

  近年来,我国成功发射了多个空间科学卫星,如“悟空”“墨子”“慧眼”等,这些科学卫星的发射对中国在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有哪些具体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什么样的科学成果?目前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谢谢。

  我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空间科学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世纪初,我们实施了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双星计划”,初步形成了以“悟空”“墨子”等为代表的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系列,载人航天工程开展了大量空间科学和应用的实验,月球和行星探测工程实现了科学、技术、工程的融合发展。

  随着这些任务的实施,推动我们国家空间科学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我国也逐步建立了空间科学的学科体系,建成了一批空间科学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建成了一批空间科学任务的总体单位,具备了实施空间科学任务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保障能力,形成了高水平的空间科学人才队伍,取得了具备极其重大国际影响力的科学成果。

  当前,我国空间科学的原创成果开始呈现出多点突破的态势。“悟空”号开展暗物质粒子探测,“墨子”号首次开展空间尺度的量子科学实验,“慧眼”是我国首个空间X射线天文望远镜,“羲和”“夸父”竞相逐日;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我国火星探测的序幕;中国空间站建成我国首个太空实验室。

  通过这些任务的实施,推动了我国科学家在暗物质粒子探测、量子力学检验、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太阳“一磁两暴”观测、高能时域天文观测、月球形成与演化、火星环境与地质构造、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科学研究进展和成果,深化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标志着我国正在走近世界空间科学舞台的中央。

  然而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我国空间科学卫星数量较少,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们有信心、有能力迎头赶上,在取得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实现规划制定的“三步走”战略目标,也就是在2027年我国空间科学将进入第一方阵,2035年重点方向跻身国际前列,2050年在重要领域国际领先,变成全球空间科学强国。谢谢。

  我关心的是深空探测领域,尤其是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这两个领域,大家的关注度是非常高的,想问未来在这两个方面还有哪些部署、规划和设想?谢谢。

  在月球探测方面,未来我们的祖国还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嫦娥七号要对月球的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嫦娥八号将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会构成我们正在论证的月球科研站基本型。两者还会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可以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正在论证中的国际月球科研站将持续开展科学探测研究、资源开发利用,包括一些前沿技术验证,是多学科、多目标、大规模的科技活动。

  在行星探测方面,未来我们会发射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天问二号对小行星进行采样返回,首先对小行星进行环绕综合探测,然后采样返回,对小行星的演化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进行研究。天问三号将进行火星采样返回,就像月球探测一样,对火星的环境进行探测。还将发射天问四号,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可以进行探测,揭示它的奥秘。谢谢!

  我比较关注空间科学发展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请问未来如何进一步促进空间科学的研究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谢谢。

  首先感谢记者的关注和提问。空间科学就是对人类认知极限的一种延伸。对这种未知元素的探索,肯定会带动各种探测手段的进步,比如对传感器、精密的光学仪器、高性能的探测器的带动作用能极大促进技术的进步。通过这一些技术进步,为整个航天探测活动培育新技术,这也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助推生产力发展。

  第一,跨学科大联合。对这些已经拿到的成果进行深度挖掘,找到更多成果,这需要大家的通力合作。

  第二,需要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一起合作,真正推动这些成果的应用转化,在不相同的领域、不一样的行业,找到它们的落脚点。

  第三,需要政策支持以及引导社会资产金额的投入,共同形成合力,推动长期资金市场关注科技成果转化。

  第四,还要关注宣传、成果推广,整个空间科学的深度、难度还很大,要做好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投资者和企业了解这些成果、认识这些成果,这样才可以真正服务于社会。

  总体来说,成果的推广应用肯定依赖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通力合作,来一同推动这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利用。谢谢。

  嫦娥六号任务转入科学研究阶段已经有三个多月,外界也十分关心这次带回来的月背样品,请问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在样品研究方面有什么进展?谢谢。

  好,谢谢您的提问。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带回了1935.3克的背面样品,这也是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带回的月球样品。目前,科学家正在对这些月球样品进行整理,初步的物理、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探测已完成。在这里也发现了大量的信息,比如说月球早期演化和月球背面火山活动的信息,也包含了记录采样点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还包括来自其他区域的一些非玄武岩物质。下一步,我们将依照国家的月球样品分发政策,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从月球取回了1731克月壤样品,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拿到的最年轻的月球样品。几年来,国家航天局向国内的131家科研机构,分发了7批、共80克的月球样品供科学研究。国内的科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发布了上百篇高水平论文。这里也有很多很重要也很有趣的发现和成果。比如说,我们测定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的玄武岩的形成年龄在20亿年左右,这个发现实际上把月球岩浆活动的结束时间推迟了约8亿年。进一步研究也发现,在1.2亿年前月球还是有火山活动的。再比如,我们得知月球变冷的速度比我们原来认识的要慢得多,研究也表明,维持月球长期火山活动的并非是来自月幔中富含的克里普岩,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月海玄武岩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于放射性生热元素的假说。我们还估算出了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月幔源区每克岩石的水含量为15微克,表明玄武岩的源区非常“干”,与阿波罗样品研究的结果相比,这是水含量最低的月幔物质,这一发现也推翻了在“月幔初期熔融时,因水含量高而熔点低,因此具有长时间岩浆活动”这一传统理论观点。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也发现了一种新的矿物,我们命名为“嫦娥石”,这是人类在月球上发现的第六种新的矿物质。

  我们国家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今天这次发布规划,对我们加快建设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有什么重要的意义?谢谢。

  好,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来回答。我想,这个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第一,空间科学是航天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大家都知道,航天活动从大的方面来分类,可以包括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相互需求、相互支撑,联系非常紧密。

  这其中,空间科学是基础、是前沿。它在探索宇宙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同时,也有力带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这里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我们对宇宙深处成像的极限探测需求,我们现在看到宇宙的深处已达到了140亿年,牵引了超高分辨率光学望远镜有关技术的突破,这才有了1990年发射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和2021年发射的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还有一个例子,空间科学对日地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导航应用提供精确的电离层预报,从而大幅度提升导航的精度。

  第二,我国空间科学研究总体上还处在起步阶段,是建设航天强国道路上必须补齐的短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致力于不断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

  当前,我国空间技术已取得了重大突破,部分领域位居世界前列;以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等为代表的空间应用蒸蒸日上,在服务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我们空间科学卫星的数量还比较少,产出的重大标志性成果还不够多,与世界航天强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第三,制定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助于我国空间科学工作进一步锚定目标、统筹力量。

  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世界航天强国就开始制定国家层面的空间科学规划。今天发布的规划,是我国首个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依据,将有利于我国进一步统筹国内相关科研力量、凝练部署重大科学技术任务、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从而使我国在有基础、有优势的领域尽早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科学成果,为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和推动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谢谢。

  请问未来十年,载人航天部署和规划了哪些科学任务?特别是在载人登月阶段,除了将中国航天员送上月球之外,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什么具体的安排?谢谢。

  感谢您对载人航天未来科学安排的关注。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面向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聚焦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以及空间新技术这四大研究领域,我们安排了32个研究主题,准备滚动实施上千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研究项目获取重大科学发现、突破关键技术并不断推进成果转化,获取应用效益。

  我们围绕空间天文重大前沿问题,将发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2米口径巡天空间望远镜,目前已经在北京、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了相应的科学中心,部署了7个研究方向、24个研究项目,有望在宇宙学、星系科学、银河系、太阳系天体、暂现源等方面取得重要的科学突破。

  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实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载人月球探测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彰显大国担当的战略实践。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我们就是要发挥好航天员在月面开展探测活动的独特优势,将为我国探索地外天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机遇。我们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我们初步规划了月球科学、月基科学和资源勘查利用3个领域9大方向的科学目标。

  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发布恰逢其时,后续我们将以这个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学目标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有机融合和衔接,为航天强国建设、为空间科学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个空间科学卫星工程“双星计划”,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合作任务的案例。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请问空间科学可以具体在哪几个方面、通过什么形式开展国际合作?要推动空间科学领域新发展格局,还需要一些什么样的新举措?谢谢。

  应该讲,空间科学是航天国际合作的主渠道,和平利用外空关乎全人类的福祉,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进入21世纪,空间科学国际合作慢慢的受到重视,几乎所有的旗舰型空间科学任务均包含了国际合作要素。通过国际合作,不仅仅可以降低一个国家的投入和风险,且能倍增科学和应用的产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

  我们将在空间科学任务的实施中开展广泛深入的国际合作,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任务合作方面,既有任务间的深度合作的模式,如即将发射的中国和欧空局联合的“微笑卫星”(SMILE)计划,就是在全生命周期内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也有各方任务之间的相互配合、联合观测的方式,比如刚才记者提到的“双星计划”和欧空局的星簇计划任务之间的合作,还有联合研制或相互搭载有效载荷的方式。

  在合作研究方面,将通过跨国组建优势互补的联合科学团队、持续扩大科学数据的全球开放共享、大力推动科学团队的联合研究等举措,促进重大科学成果产出。当前,在轨运行的“夸父一号”以及今年年初发射的爱因斯坦探针卫星,都分别成立了科学研究的国际团队,开展联合研究。

  在积极牵头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方面,我们热情参加“国际与太阳共存”“世界空间天文台及紫外天文”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和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

  我们将深入推动多种形式的空间科学的国际合作交流,让空间科技的成果更好更多地造福人类。通过空间科学务实高效的国际合作,增进相互理解、形成合作共识。我们将继续与更多的国际同行携手,为探索宇宙奥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谢谢。

  请问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以及月球资源的勘查利用有哪些具体计划?在国际合作上面有哪些考量?谢谢。

  好,谢谢日本记者的提问。目前,国际月球科研站正处在一个可行性研究论证的阶段,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思路,我们准备分两个阶段建设这个国际月球科研站。第一阶段是基本型阶段,在此阶段,我们第一步要建设功能和要素基本齐备的月基综合性科研平台,具备我们开展常态化的科学实验和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验证的能力。第二阶段是拓展型阶段,在此阶段我们要建设长期无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稳定运行的一个大型月基科研平台,具备全月面科学研究、资源开发和技术验证能力。

  目前,国际月球科研站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广泛成果,应该说还是有很多国家愿意参与我们这个计划,包括一些国际组织。目前,我们已和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也准备为国际合作伙伴提供多个层级、多种形式的合作机遇。将与合作伙伴在总体任务联合论证、国际月球科研站联合设计、项目技术合作、总体任务规划实施以及科学数据共享方面开展广泛合作。谢谢。

  近年来,从“神舟”到“天宫”,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能否介绍一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在推动空间科学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谢谢。

  感谢您的提问。载人航天工程因为有人的直接参与,一直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最有特色的航天活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在立项之初,就将科学目标作为落实整个工程发展的策略的重要内容,我们坚定树立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发展理念,从始至终坚持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一体规划、同步推进。这里说的“造船”是指1992年开始的神舟飞船研制,“建站”是指我们完成的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造,这两者更多的是指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工程目标。这里说的应用,指的是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对应的科学目标。应该说,经过30多年的实践,我们顺利实现了“三步走”发展的策略的工程目标,同时也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学成果。

  在工程第一步,也就是载人航天阶段,安排了当时我国顶级规模、领域方向最广的空间科学计划,当时总共有28项实验,这28项实验均为国内首次开展,应该说对我国空间生命、材料等基础研究起到了开创、奠基的作用。

  第二步,在空间实验室阶段,我们又安排了50余项科学实验,其中,空间冷原子钟、伽马暴偏振探测等项目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科学研究成果,引领了我国空间科学的快速发展。目前我们在空间站阶段,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天宫”空间站舱内有14个科学实验柜,5个应用载荷通用支持平台,在舱外也配置了3个暴露装置以及其他载荷适配器。目前我们已在轨开展了百余项科学实验,也通过神舟飞船6批次返回了百余项的科学样品,取得了一批突破性的进展。例如,国内首次实现空间斑马鱼-金鱼藻二元水生ECO,这为未来探索地外星球密闭生态系统构建奠定基础;再比如,我们首次在轨实现全光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制备,建成了国际上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这些成果都为人类认知迈上新台阶贡献了“中国智慧”。

  总的看,空间科学的发展为保障我们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撑,而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也为我国空间科学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可以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中国的空间科学是相互促进、一起发展的。谢谢!

  明天是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60周年,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科学院和“两弹一星”关系紧密,请问在我国空间科学事业发展中,中国科学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取得了哪些成就?谢谢。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关注和提问。大家对“两弹一星”工程是耳熟能详的。60年前的明天,是我国第一颗爆炸成功的日子。大家还记得,1970年的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上天的时间,尤其60年代这代人,对当年高唱的《东方红》这一歌曲还记忆犹新。在整个东方红一号实施过程中,中国科学院都起到了一个奠基者、开创者的作用,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引领了东方红一号的整个研制过程。从一开始,中国科学院和“两弹一星”工程有着不解之缘,我国后来的空间科学也由中国科学院牵头组织研究的。

  在后续发展载人登月工程、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以及空间科学研究一系列计划中,中国科学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载人航天工程中,中国科学院是3家主要发起单位之一,主要负责应用系统。当时我记得,中国科学院有40多家单位,联合国内1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了科学实验和应用系统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在整个探月和行星探测任务中,中国科学院应该说是最早的一批倡议者、推动者和科研任务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主要负责科研载荷的配置和科研目标的设定等工作。当时,中国科学院有30多家科研单位全面参与了一些科研载荷的研制工作,在整个探月任务中,无论是整个探测载荷的研制,还是后来月壤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发出了中国声音,尤其是在空间科学方面的中国声音。

  在本世纪初,大家都知道一个“双星计划”,这个“双星计划”也是由中国科学院发起的。当时,我们牵头联合国内的广大科研工作者一起,实现了中国空间科学卫星从0到1的突破,这是中国空间科学专用卫星的元年。2011年,中国科学院发起了空间科学先导专项,主要是针对一些空间科学问题发射了一系列的科学卫星,像大家熟知的“悟空”、“墨子”号、“慧眼”、夸父一号,还有爱因斯坦探针等。这一系列科学卫星所带来的科学发现,真正在国际上喊响了中国空间科学的声音,奠定了中国空间科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基石。

  今天发布的空间科学规划,在探源方面探什么呢?就是探宇宙的起源、空间天气的起源、生命的起源,这样一些问题随着空间科学卫星的应用以及科学研究的展开,不仅仅可以回答人类很多的未知问题,同时也能给中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带来一个很强的促进和牵引作用,能在国际上真正唱响空间科学的中国声音,让中国人真正屹立在空间科学强国、航天强国之林。谢谢。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中国一直在为发展中国家建造卫星、卫星组装厂、望远镜等设备和基础设施。最近美国官员称这种项目对其他几个国家构成了一种安全风险,原因是因为中国会从这些设备获取一些数据来增强其监视空间的能力。我想问一下,中国是否像美方所说的,会从这种设备所收集的数据,增强其监视空间的能力或者扩大这种监视的范围?第二,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提供太空项目的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战略目的是什么?谢谢。

  好,谢谢路透社的朋友,您从媒体的角度向咱们提供了关于美国对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航天合作的一些看法。这样的一个问题跟今天的主题关系不那么密切,但是我也愿意回答。

  应该说“以己度人”,应该是人之常情,这个能理解。我想首先澄清的是,在没有经过合作方授权的情况下,中方从来就没今后也不会利用国际合作的机会,去从事您刚才所说的美国官员所说的那些行为。我们曾经跟发展中国家合作过,也跟发达国家合作过,中国和巴西的资源卫星合作是南南合作的一个典范,我们在跟法国的海洋星合作,也是一个很成功的案例,到了设计寿命以后,我们还在延寿使用。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从合作伊始,就以协议的方式,在双边文件中明确规定双方是否实施数据共享,也会按照合作协议开展约定的数据共享。实际上,通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国际气象组织等渠道,我们也向合作伙伴开放共享这一些数据。对于没有约定的这一些数据的共享,我们会严格遵守协议或者合同。

  我想,中国始终在坚持以和平目的开发利用外空间,也秉承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和包容发展的原则,跟各国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让航天科技成果更好地造福全人类。

  关于你的第二个问题,中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太空项目资金和技术援助的目的是什么?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困境很多,我们是感同身受的,我们也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们现在也还是发展中国家。空间技术对我们克服这些生存和发展困境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大家都有共识,当然门槛也会比较高一些。外层空间是人类共同的疆域,空间探索也是人类共同事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格外的重视利用空间技术在整个世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我们也始终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积极地支持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公平进入外空、利用外空的权利,也支持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跟全球合作伙伴广泛开展航天合作,特别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航天技术及其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的应用能力,助力他们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谢谢!

  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空间科学发展的问题各方都很关注,后续大家如果有什么样的问题,还能够继续和我们保持联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几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大家再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照法律来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接着使用上述相关联的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甘肃新媒体集团法律顾问:甘肃锐城律师事务所 陈灿律师; 甘肃每日传媒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法律顾问:甘肃荣庆律师事务所 吴天英律师

上一篇: 数字孪生:重塑产业版图的未来科技趋势 下一篇: 增强国家创新体系一体化能力

 

COPYRIGHT (C) 2022 乐鱼官方是赞助了大巴黎-乐鱼体育官方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