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_中国新闻网陕西

2025-03-31 14:03 乐鱼官方是赞助了大巴黎

  在诗人艾青笔下,“光给我们以智慧/光给我们以想象/光给我们以热情/光让我们创造出不朽的形象”。

  科技界一致认为:光子,这一微观世界的精灵,正悄悄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21世纪最具革命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光子产业,将蓬勃发展。

  秦岭北麓,渭水之滨,一场关于科学技术创新的实践正在进行。“追光者”坚信,让科技的种子在产业土壤中生根发芽,是对创新最生动的诠释。这场始于光子学摇篮的探索,不仅在黄土地上涌现出“孔雀西北飞”的景象,还孕育出一片闪耀世界的“光源”。

  和着春天的旋律,西安光机所首任所长龚祖同在国内首次提出光子学概念。钱学森先生和他书信探讨,并对其提出的“光子学”“光子技术”表示赞同。

  经过几代人持续接力,西安光机所、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一批光子学科健全、特色鲜明的高校院所,积累了一大批技术,培养了一大批人才。10余家国家级、省市级光子领域重点实验室,10余个光子工程技术中心,储备着创新实力。

  世纪之交,提到经济发展,科教大省陕西却成了一个“小省”。这种资源存量优势与经济实力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被称为“陕西现象”。

  要打破陕西乃至更多地区发展上的“瓶颈”与“魔咒”,核心在于充分的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引领作用。这一认识,植根于陕西省的战略思维之中,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西安光机所,这个光子学概念的诞生地,面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改革一石激起千层浪——

  改革总是伴随着质疑,质疑却使探索者的步伐更加坚定,目标愈加明确。在一次次讨论中,大家达成共识——

  “科技成果不能转化成经济效益,而是沉睡在研究所的档案柜里,成为落灰的老古董,才是最大、最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

  “只要科技成果在中国境内转化,转化的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了价值,带来了就业、税收,带动了经济稳步的增长,就是为国家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就是实现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重大部署。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2013年,陕西成为全国第三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以西安光机所为代表,一批在陕高校院所“先行先试”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光子领域诞生了一批填补国内空白、有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

  一批光子产业的新苗,在秦岭脚下萌发。到2014年底,西安光机所孵化高科技企业50余家、引进海外创业团队25个,小范围形成了“孔雀西北飞”的局面。

  2015年2月,习来到西安光机所。强调,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科学技术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面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战场,面向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努力多出创新成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多作贡献。

  这一鼓励,让科研人员心中的火种愈发炽烈。然而,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鸿沟,远比想象中更难跨越。

  从实验室的微光到产业链的星河,科学技术创新的蝶变之路布满荆棘。如何让这片“光源”照亮产业未来?这不仅需要政策春风持续校准航向,还需要耐心资本长期浇灌、共性研发技术平台架桥铺路,以及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

  陕西光子产业的成长史,恰是一部耐心资本的拓荒史。耐心资本敢用10年周期丈量硬科技的成长,甘愿以雪中送炭取代急功近利。从西科天使基金陪伴穿越“死亡谷”,到光子强链基金精准滴灌,金融活水以“长情”滋养创新沃土,终让“追光者”穿越凛冬,将点点星火汇聚成照亮产业链的璀璨银河。

  刘伟是西安光机所的一名技术人员,负责红外热成像技术。前一天,他刚拿到新房钥匙。

  “下海”后,刘伟创办了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和很多科技创业者一样,起步的几年里,他把钱几乎都投在了研发上。

  2019年,公司账面余额不足10万元,发不出员工工资、买不起原材料。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市场需求迎面而来,没有钱扩大生产,立德红外面临成立以来最大的困境。

  “如果没有西科控股的耐心资本,我们就挺不过去。”说起当时的情形,刘伟感慨。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立德红外得到了西科控股的投资。

  轻舟已过万重山。4年多时间,立德红外企业估值突破13亿元,成为陕西光子产业链上的明星企业。

  10年前,陕西光子产业链上的企业并不多。投资的风口是网络,科技创业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不受投资机构欢迎。缺资金,特别是缺少具有耐心的长期投资,是科技创业的最大痛点。

  2011年初夏,在西安光机所祖同楼的几间办公室,两个年轻人正在起草所里十年发展规划中涉及科技成果转化部分的相关内容。

  他们,一位是刚刚30岁的西安光机所产业处处长曹慧涛,一位是32岁的西安光机所旗下产业化项目飞秒光电的技术负责人米磊。

  两个人达成一致。“成立一家专业化的管理公司负责科技成果转化”和“用市场化方式成立一支天使投资基金”被写入草拟方案。

  彼时,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陕西省也正在筹划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按照设想,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由省财政投入引导资金,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形成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群,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2012年6月,西安光机所成立西安中科光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曹慧涛、米磊以及随后加入的李浩成为核心成员。

  西科天使基金由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出资1000万元,西科控股、西高新风投、关天资本等若干机构共同发起设立,首期募集资金规模1.3亿元。

  次年,西科控股发起的市场化早期创投机构中科创星成立,定位“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李浩在募资时给出的回答是:“3年做不到,但10年内肯定可以,我们有信心!”

  2013年,陕西省科技厅和陕西省财政厅共同制定的《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提出到2015年,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财政拨款的累计金额将达到5亿元。

  2021年6月,陕西发布“追光计划”,提出打造光子技术的原始创新高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产业生态高地,加快构建光子产业链创新生态体系。

  同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区三级财政出资,联合西科控股设立20亿元规模的光子强链基金。

  光子强链基金与光子先导基金、补链基金共同形成基金群,以耐心资本赋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为光子产业编织一张坚实的“金融支持网”。

  “公司股权变更,多亏了这一系列基金的持续接力支持。这些年,假如没有本土金融资本支持,我们的发展不会这么顺利。”唐晶量子创始人龚平说。

  在“追光”路上,有了耐心资本的温柔相伴,科技与金融融合裂变,共同绘就生机盎然的创新画卷——

  2021年10月,中科微至登陆科创板;2021年12月,炬光科技登陆科创板;2022年12月,源杰科技登陆科创板……

  当科技创新的火种跃出实验室,横亘在量产之路上的,是动辄千万元的设备投入与工艺验证的“漫漫长夜”。共性研发技术平台,恰似一座破除产业化“沟壑”的桥梁,让初创企业无须自建生产线,便能共享精密设备与成熟工艺,将“天堑”化为“通途”。

  一位是半导体发光材料领域的知名教授,一位是对新技术有着执着和创新态度的留学生。两位年龄相差近20岁的师生一拍即合,在美国创立了硬科技公司赛富乐斯。

  经过近两年的研发和测试后,赛富乐斯成功制备出新一代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然而,传统的制备方式没办法实现材料量产,且价格非常昂贵。

  “我愁的是生产线!一套设备投入七八百万元,一条生产线投资上亿元,那么多钱砸进去成本过高了。”陈辰说。

  科技型初创企业跨越创业期后,怎么来实现规模化发展是又一道要迈的坎。这就需要一个公共的技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联合攻关,为公司可以提供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服务,帮他们以最低成本完成从产品到产业的蝶变。

  要不要建共性研发技术平台?2015年,看着账面上仅有的1000多万元,曹慧涛等人有些为难。

  建!要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转化,就要踏踏实实解决科技公司在成长中遇到的难题。给政策、给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携起手来攻关,这是陕西省的态度。

  2015年,陕西省科技厅、西安光机所、西安高新区、西科控股、中科创星共同发起成立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后来成长为陕西光子产业链“链主”的企业,从诞生之时就被赋予了建设光电芯片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打通光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市场和产业堵点的使命。

  咬咬牙!西科控股拿出账面上70%的资金,又用旗下原有的芯片园区抵押贷款,保障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建设。

  8000平方米的洁净厂房、200余台(套)先进光电芯片关键设备、超过150人的完整工艺技术团队……在这里,科技型初创企业不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生产线建设,以租用的方式便可实现产业化发展。

  2017年,陈辰带领团队落户陕西,成立了西安赛富乐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彼时,并不是特别需要融资的赛富乐斯,专门为中科创星增设了一轮融资。中科创星成为赛富乐斯的A轮投资方。

  这是光子产业链上值得被铭记的一次“牵手”——不久,赛富乐斯实现量产,迅速成长为全球首家能够量产工业级半极性氮化镓材料的企业。

  不仅仅是赛富乐斯。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的成立迅速吸引了一批光子产业链上的优质科技公司落地陕西,聚拢了一批高端人才。

  2021年3月30日,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上,陕西启动了先进稀有金属材料、光子产业、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档数字控制机床首批4个共性研发技术平台建设工作。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成为省级光子共性研发技术平台的主体。

  在“追光计划”的总体布局下,陕西光电子先导院一直在升级,先后建成光电芯片公共服务平台、先进化合物工程创新平台,正在建设先进硅光集成技术创新平台。

  从共性研发技术平台成长起来的企业,也开始“反哺”,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壮大。

  3月21日,在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南区的一侧,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的唐晶量子化合物半导体外延片研发和生产项目即将竣工。

  2018年3月,唐晶量子入驻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园区,仅用5个月便完成了外延片的出样。如今,唐晶量子已经是国内知名的大尺寸外延片供应商,在光电芯片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们为像唐晶量子这样的初创公司可以提供了可靠的光刻、刻蚀、激光划片等全线工艺共性技术服务,支撑了他们的研发、小试、中试、小批量生产。”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总经理杨军红说,“现在,他们发展壮大了,又开始‘反哺’,是我们的供应商,在提升共性技术平台研发实力的同时,补强了陕西光子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当创新生态如热带雨林般丰茂,每一粒科技种子都能找到破土的机会。陕西用“三项改革”破除制度藩篱,以“链长制”织就政策经纬,借秦创原汇聚创新资源,锻造出光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引力场”。

  “曲率引擎”是科幻作品中的超光速推进系统,西科控股在打造硬科技企业孵化加速空间时以此命名,寓意园区的硬科技公司能够实现“超光速”般的成长发展。

  这里的会议室大多以“哈勃”“玻色子”“引力波”“熵减”等物理词汇命名,透露着科学家的浪漫与情怀。

  “科学家去追求情怀,其余的事情我们全包了!”西安中科曲率引擎科技空间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峰说。

  这一点,刘伟深有感触。他清楚地知道,有一群人在“托举”着他们这些科技创业者。

  “我都没去过管委会,更不知道如何拿的地,这个地就下来了!”说起新项目建设用地,刘伟轻松地说。

  作为“追光计划”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立德红外智能光电研发产业化基地正在紧张施工。建成后,企业年产能将超万台(套),带动形成西北地区完整的红外产业链。

  2022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研团队创办陕西知芯外延半导体有限公司。在秦创原和“三项改革”政策支持下,该公司发展迅速,生产的硅锗外延片及系列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们的技术将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知芯外延总经理王文亮满怀信心地说,“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干不成的事!”

  2021年,陕西举全省之力,启动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交织,在黄土地上迸发出无限能量。

  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愿转”“缺钱转”难题,陕西在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为成果转化“松绑”,为改革者“撑腰”。

  伴随“追光计划”,陕西“一机制+一中心+一平台+一基金+一聚集地+一大会”的“六个一”重点举措逐步落地:

  ——制定以省级领导干部为“链长”的光子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机制,定期调研重点企业;

  ——完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打造光电集成共性技术平台和先进光子器件创新平台;

  2023年11月,陕西发布“追光计划”2.0版本——“跃迁行动”,接续支持光子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

  2024年3月,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了《陕西省培育千亿级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行动计划》,围绕光子技术优势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构建“一核两翼”、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省的光子产业创新集群跨区域空间布局。

  在铜川市光电集成产业园,平均每两天陕西日月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就要将100万颗已完成封装测试的芯片发往华东、华南地区。1年内,这家来自江苏的科技公司,建成并投产。

  公司总经理廖慧霞讲述了一个细节:公司落地之时,她被拉进了一个由市委组织部部长“坐镇”的“专班群”。这个专班由铜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负责具体工作,各局局长担任组长,第一时间解决企业在落地过程中的问题。

  “在创新赛道上行进,陕西科技力量厚积薄发。我们享受到了秦创原以及‘三项改革’带来的诸多红利,这样的服务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廖慧霞说。

  2024年10月23日,陕西省光子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在西安召开。在当天的座谈会上,作为“链主”企业的西科控股汇报了陕西省“追光计划—跃迁行动”推进情况。10家省外光子企业负责人作了发言。

  这家总部在北京的光子企业研发的“逐光”系列新产品,填补了我国在超快时间分辨成像领域的空白,支持了数十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实施。当准备扩大生产、拓展民用市场时,西安成为中智科仪的第一选择。

  “落户西安是公司拥抱产业链‘大家庭’的重要布局。”中智科仪常务副总经理金鹏程说,“在西安落户,有资金、有平台、有陪伴式服务,还能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科学技术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慢慢的变好。”

  在2024年11月3日召开的硬科学技术创新大会光子产业峰会上,6家省外企业现场签约,落户西安。

  “追光计划”实施以来,陕西省光子产业总产值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递增,公司数从不足100家增至322家,30余家光子产业重点企业在陕西通过成立子公司或研发机构等方式落地,创新生态初具规模。

  从龚祖同提笔写下“光子学”的微光初现,到今日产业链上的光芒四射,陕西用实践作答:科学技术创新不是实验室的独白,而是制度破茧、资本浇灌、生态共舞的协奏史诗。科学技术创新,如破晓之光,照亮前行之路。逐光之旅未竟,追光脚步不息。

  3月21日,春日的阳光穿透薄云,将融融暖意与蓬勃希望,倾洒在复苏的大地上。

  秦岭脚下,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正在建设。从2016年首次提出到2024年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历时8年。

  阿秒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够掌握的最快时间尺度,承载着探索微观世界的无限可能。在阿秒之前,还有毫秒、微秒、纳秒、皮秒和飞秒等。借助阿秒激光,人类可探测分子内部电子运动的奥秘。

  “项目的建设将推动陕西成为光子领域顶尖科学技术创新人才聚集地、科学技术创新资源集结地、原始创新策源地。”陕西光子产业链首席科学家赵卫说。

  正在不断深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让陕西的“追光”之路行稳致远。

  当阿秒的“光芒”刺穿时间的帷幕,秦岭北麓的光子企业已织就一张跨越时代的巨网。

  它是丈量电子跃迁的标尺,更是托举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当创新脉动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那些曾被“锁”在论文里的科学构想,正以光子为钥,开启未来世界的大门。

  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土地上,陕西正以光为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张梅)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201号] [京ICP备05004340号-1]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京]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

上一篇: 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及其广泛应用领域概览 下一篇: 恒生活:AI人工智能引领时代的技术革新

 

COPYRIGHT (C) 2022 乐鱼官方是赞助了大巴黎-乐鱼体育官方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