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025新质产业融合发展(合肥)大会在合肥召开。此次大会以“新质汇 共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政府、学术界、企业界的400余位嘉宾齐聚一堂,一同探讨新能源、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科学技术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发展路径。
会上,清华大学原秘书长、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田芊则从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出发,分享了清华大学在人工智能、碳中和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瞻性思路。“这次来到合肥,可以感觉到合肥近年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合肥在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很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此次活动期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教授在《人工智能怎么看?怎么干?》主题演讲中强调,AI技术需以安全为底线,通过数字水印等技术方法确保内容可控,并呼吁加强自主可控的大模型研发,以应对多模态应用中的隐私与算法风险。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天寿则聚焦《碳中和储能技术助推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主题,在演讲中通过对各类储能方式的分析与解读,提出电燃料储能系统因扩容灵活、效率高、选址自由等优势,是解决风光电波动的长时储能核心方案。其团队研发的电化学流体电池与电燃料储能系统,通过优化活性物质与能量载体设计,推动低成本、高安全储能技术落地,为碳中和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贺克斌在《在碳中和背景下的产业变革》主题演讲中指出,世界经济将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的技术型依赖型,提出新能源技术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会上还对安徽省首届职业经理人(管理技能)创新大赛暨职业技能竞赛的获奖单位做表彰。“职业经理人是企业创新发展的领头人,新质产业的融合需要政府、企业、人才的协同努力。”安徽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咨询委执行委员陈启涛介绍,2024年,该协会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18项,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金额超亿元。下一步将联合高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打造“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